就在各国绞尽脑汁想要摆脱对中国锂电池的依赖时,钠离子电池悄然登场了。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技术,正被外界视为打破中国电池垄断的希望。
然而,据英国广播公司6月2日报道,多名分析人士指出,就连这条被寄予厚望的脱钩捷径,中国很可能又要率先跑到前面去了。
当其他国家还在为摆脱锂电池依赖而苦恼时,中国已经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开始布局。
中国钠电池的领先现状
钠电池在国外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商用了。
2023年,中国电动两轮车销量达到5500万辆,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?同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才900多万辆,两轮车是四轮车的整整6倍。
像雅迪、爱玛这些电动车巨头,已经开始批量装配钠电池了。宁德时代这个锂电池老大哥,也不甘示弱,直接宣布2025年要量产车用钠电池。
要知道,宁德时代可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,市值一度超过万亿人民币,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。
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,钠电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简单来说,它就是用钠离子代替锂离子来储存电能。
钠这东西到处都是,海水里、盐湖里、地壳里,储量是锂的400多倍。打个比方,如果锂是黄金,那钠就是铁矿石,便宜得很。
中国为什么能在钠电池上领先?其实道理很简单。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电动两轮车市场,有最完整的电池产业链,还有一群敢于尝试新技术的企业。
当国外还在讨论钠电池理论上行不行的时候,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它装到车上去卖了。
钠电池的优势与局限
钠电池真的有那么神奇吗?其实它有自己的独特优势,但也有明显的短板。
先说优势。第一个就是便宜,真的便宜。现在锂电池的成本大概在0.4-0.5元/Wh,而钠电池规模化生产后,成本可以降到0.25元/Wh左右,几乎便宜了一半。对于电动两轮车来说,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30-40%,这一下子就能省出好几百块钱。
第二个优势是安全。钠电池的热稳定性比锂电池好很多,不容易起火爆炸。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电动车在电梯里起火的视频,大部分都是锂电池惹的祸。钠电池在这方面就让人放心多了,即使被钉子扎穿,也不会像锂电池那样瞬间燃烧。
第三个优势是低温性能好。北方的朋友都知道,冬天电动车掉电特别快,有时候充满电出门,还没到目的地就没电了。钠电池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下,还能保持90%以上的容量,而锂电池可能只剩60-70%。
但钠电池也有致命弱点,就是能量密度低。什么意思?就是同样重量的电池,钠电池储存的电量比锂电池少。目前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概是100-150Wh/kg,而锂电池已经能做到200-300Wh/kg了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钠电池先在电动两轮车上用起来。两轮车对重量和体积的要求没那么严格,多装点电池也无所谓。
但对于电动汽车来说,每增加一公斤重量,都会影响续航里程和驾驶体验。特斯拉的Model 3如果换成钠电池,续航里程可能要打个七折,这谁能接受?
不过在储能领域,钠电池找到了另一片天地。储能电站不需要到处跑,放在那里就行,重一点、大一点都没关系。关键是要便宜、安全、寿命长,这恰好都是钠电池的强项。
中国已经有好几个大型储能项目开始使用钠电池了,比如山西的一个10MWh储能电站,就是用的中科海钠的钠电池技术。
中国主导的原因
过去十年,中国在锂电池产业上投入了上万亿资金,建立了从原材料到设备、从电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。这些积累下来的技术、设备和人才,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用在钠电池上。
举个例子,生产锂电池的涂布机、卷绕机、化成分容设备,稍微调整一下参数就能用来生产钠电池。一家锂电池工厂要转产钠电池,可能只需要更换10-20%的设备,其他的都能继续用。
虽然钠到处都有,但要把它变成电池级的材料,还需要很多配套的东西。
比如正极材料需要的锰、铁、钛,负极材料需要的硬碳,电解液需要的六氟磷酸钠,中国都有完整的供应链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化工产业,这些原材料的提纯、加工能力世界第一。
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动两轮车市场,还是增长最快的储能市场。2023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到48.7GWh,同比增长超过200%。这么大的市场,给了钠电池充分的试错和迭代机会。
政策支持也功不可没。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和政策倾斜。
虽然钠电池还没有专门的补贴政策,但它可以搭上新能源这趟快车。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钠电池项目,给出了土地、税收、资金等各种优惠条件。
最关键的是,中国企业敢于冒险、敢于创新。当国外企业还在评估风险、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,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建厂、投产了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中科海钠、钠创新能源等一批企业,都在钠电池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。
绕开中国的尝试失败
看到中国在钠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,其他国家自然坐不住了。美国、日本、欧洲都在加紧布局,试图在这个新赛道上分一杯羹。但现实很残酷,他们发现想要绕开中国几乎不可能。
根据行业统计,到2033年,全球规划的钠电池产能将超过500GWh,其中中国占了90%以上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未来十年,全球90%的钠电池都将是\"中国制造\"。
美国的情况最尴尬。美国能源部确实支持了几个钠电池研发项目,但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。
Natron Energy这家美国钠电池公司,号称要在密歇根州建厂,但产能只有600MWh,还不到宁德时代一个车间的零头。更讽刺的是,他们的生产设备大部分还得从中国进口。
日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。日本企业在锂电池时代曾经辉煌过,松下、索尼都是行业巨头。但在钠电池领域,日本企业明显落后了。丰田、日产都在研究钠电池技术,但主要还是作为技术储备,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欧洲倒是有几家初创公司在做钠电池,比如瑞典的Altris、英国的Faradion。但这些公司规模都很小,年产能加起来可能还不到1GWh。而且他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原材料从哪里来?设备从哪里买?最后发现,还是得找中国企业合作。
为什么其他国家很难追赶?原因有很多。
中国的制造成本本来就低,再加上规模效应,成本优势更加明显。同样一条钠电池生产线,在中国建可能需要1亿人民币,在美国建可能要3亿美元。这还不算人工成本、能源成本的差异。
钠电池虽然原理简单,但要实现量产,需要几十种原材料、上百种设备。中国有完整的供应链,什么都能在国内找到。其他国家要么没有,要么价格贵得离谱。
过去十年,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电池工程师和技术工人。这些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,其他国家想挖也挖不走多少。
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来中国建厂或者寻求合作。比如美国的Natron Energy就在和中国企业谈合作,法国的电池企业也在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。他们发现,与其试图绕开中国,不如加入中国的产业生态系统。
说到底,产业竞争拼的是综合实力。从小小的电动两轮车开始,中国正在悄悄改变全球能源格局。
钠电池可能不会完全取代锂电池,但它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,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。当其他国家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,中国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跑出了很远。
鼎泽配资-配资买股票-广州配资网-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