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马步芳的统治下,青海的社会状况展现出一幅充满矛盾的画卷。从1934年到1949年,这位以专制著称的地方军阀,既通过对外的精心塑造,展示自己作为“开明领导者”的形象,又在实际治理中以高压手段控制民生,攫取人民利益。本文正是由一位外地记者的视角,深刻揭示了当时青海的社会景象和马步芳统治的内情。
马步芳,原名马步芳(1903—1975),甘肃临夏人,字子香。早年追随冯玉祥,后因种种原因投靠蒋中正,逐渐确立了在青海的霸主地位。从1934年起,他先后担任了青海省政府主席和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等职,成为西北一带的事实统治者,被称为“青海王”。尽管在抗日战争中有过一些贡献,但他本质上依然是个典型的旧军阀,曾经严酷镇压西路红军,剥削青海百姓,留下了许多不堪的历史罪行。西北解放的前夕,马步芳逃亡台湾,并长期定居沙特阿拉伯,曾在台湾担任驻沙特大使一职。
青海,这片辽阔的土地,虽然地处西北荒凉的高原,但却并非一片荒芜。当你踏入青海的省境,眼前的风光会让你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。与周边的甘肃一片光秃的荒山不同,青海的土地上绿树成荫,山川间充满了生气。青海的美,令你深深体会到“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,她有无数田园和森林……”的诗意之感。
展开剩余70%这片美丽的土地上,生活着淳朴的农民,他们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。沿着公路分布的村落,尽管经过一番整治,但依旧掩盖不了农村贫困的面貌。倒塌的房屋,衣衫褴褛的乡民,甚至有赤裸的孩童在街头奔跑,这些场景生动地反映出青海人民的疾苦与贫困。
西宁的街头,高楼大厦倒是颇为显眼,如果把这些大楼移到重庆或其他地方,可能显得极为不起眼。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不仅无法掩盖西宁的贫困,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更显其寒酸。外地人来到青海,常常会感到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气氛。青海在他们眼中,仿佛一片神秘的土地,无论是政治、军事还是经济建设,都充满了谜团,仿佛是魔术师的魔法宝盒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马家家族的铁腕统治。表面上,青海的政治和军事大权掌握在回族人的手中,实际上,却完全由马步芳与其兄马步青控制。除了一部分国民党上层人物能从中获得些许利益外,青海百姓不得不承受重税和繁重的兵役和粮食负担。
马步芳在青海的权力几乎无人能及,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“马天子”,这一称呼不仅展示了他在民众中的地位,也凸显了他的专制统治与其他省份的极大差异。在西宁的大街小巷,你可以随处看到“拥护马主席”的标语,甚至听到路人谈论马主席时口中的敬仰言辞,这种现象反映了马步芳统治下的封建气息。
马步芳对青海的实业命脉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几乎所有的牧场与工厂都是官办的,任何外来记者都被严格限制进入青海,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外界揭露青海背后的真相,保护他通过权力控制下的私利。西宁的八大工厂,全都是马家家族的产业,而青海的大规模牧场数量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。总的来说,马步芳的治理方式以个人私利为至上。
青海的军队虽然在训练上颇有一套,特别是在射击方面,技术相当高超,但士兵的衣服却常常破旧不堪,军队体格健壮,却似乎缺乏对文化和学术的重视。军中的“红缨队”射手能在空中一挥击中飞鸟,这无疑是青海军队的一大特色。
说到青海的文化,简直可谓一片荒凉。虽然西宁有图书馆,但馆内的书籍寥寥无几,灰尘积得厚厚的,图书馆也几乎无人问津。青海的报纸只有一种《民国日报》,它的内容匮乏,纸质粗糙,字迹模糊,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新闻和文化信息。而且,青海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几乎完全掌控在马家手中,马步芳显然不希望青海的文化有任何复兴的迹象,因为一旦文化发展,便意味着马家政权的衰落。因此,他通过严密的武力控制,确保了这一切都保持现状。
青海,已经完全成了马家家族的领土。如果中央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青海将被进一步隔离于外界,尤其是在新疆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(当时新疆正面临“三区革命”的困局),青海作为控制新疆的战略军事基地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因此,治理好青海,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——《行知》1947年
本文由“瀚海淘沙”独家整理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-配资买股票-广州配资网-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